1

  大多坐落在城镇中心

  在德国,不论是大都市还是在小村镇,德国人都习惯于将陵园修建在腹地,而不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,大多让其遗落在远离住宅区或闹市区的远郊乃至荒山野岭之中。据说全国总共3万多个陵园多数都并非远离“尘世”,而和人声、吠声、车马声声声相闻,一般离中心区域至多也只有10分钟车程,有的甚至就坐落在中心区域的“黄金地段”。

  于是常常能看到,陵园周边住宅环绕、楼群林立、商场密布。这是因为在德国人看来,如果真的对逝者尊敬,那就最好不要让他们隔我们生者太远,更不要把他们丢在穷乡僻壤不管。但中心区域本是住宅、商厦、金融或娱乐场所的绝好位置故而往往寸土寸金,修筑陵园是否有点可惜?对此德国人却大度地觉得:对逝者就不要“斤斤计较”了吧———真有点“谋大事岂算小费”的味道。

  2

  城市中最美最绿最静的地方

  在德国,每座陵园都经专业人员精心设计,种什么颜色的花木,铺什么种类的草地,立什么样式的墓碑,都很讲究。

  不少城市中的陵园,粗看更像街心花园或主题公园,里边绿树成荫,鲜花盛开,鸟儿在墓碑上驻足歌唱,蜜蜂在花丛中穿梭飞舞,甚至还有短短的可供步行或骑车的绿道在树丛间若隐若现……

  步入陵园,最吸引眼球的要算五花八门的墓碑,经过工匠的精雕细琢,俨然是一件件艺术精品。从造型看,有的设计成线条优美的半弧形,有的做成规规矩矩的方形或长方形,有的呈树形、花形或房形,还有的干脆就是简单的一个十字架,可谓形形色色不一而足,但雷同的却少之又少。每块墓碑的两侧通常都栽种了奇花异草,而且有着迥然不同的布局风格;同时,花卉、植被、装饰品和墓碑的种类、造型和比例都遵循严格的专业要求。原来,这可是德国特有的专业陵园园艺师的作品。

  通常情况下,逝者家属都会和墓地设计师、花卉师预先做好沟通,告知逝者身前的特殊喜好,如:喜欢听音乐的就为他点缀一个精美的竖琴模型,爱好足球的就不妨特地为他铺上一小块绿茵……

  正因为德国人通常认为陵园是城市中最美、最绿、最静的地方,附近的上班族便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前来运动、想心事、晒太阳,或呼吸新鲜空气。随着绿道理念的深入人心,有些新建的陵园甚至还专门铺设了自行车道,供人们骑车锻炼。

  周末或节假日,许多陵园迎来了不少活泼的孩子,他们唱歌跳舞或朗诵诗歌,全然不怕破坏了陵园的静谧。对此德国人却大度地认为,让先人们听听后辈的歌声和笑声,说不定还可帮助解除寂寞和孤单,故让孩子们“闹一点”其实也“无伤大雅”。

  3

  赏读墓志铭,看德国人生死观

  德国人的墓碑上,一般只刻有逝者的姓名、出生和逝世时间,并无中国墓碑上常见的照片、配偶和立碑者的姓氏,墓碑的背面一般也不镌刻逝者的生平、职务、荣誉或光辉业绩,也许这正是德国人平等意识的写照———生的平等,死的平等,名人权贵在经历了生的辉煌之后在另一世界倒也不必过于张扬?

  有的陵园历史悠久,甚至还保留有19世纪的墓碑,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之后,碑上的墓志铭已经模糊不清,但死者的后人们大多并不选择重立或重刻墓碑,为的是“不惊扰先天之灵”。许多看墓人还颇富哲理地说,墓碑就好比人生,也会同样遭遇风风雨雨和坎坎坷坷,故“顺其自然”是最好选择。

  墓志铭不论幽默风趣,或文字优美,或颇富哲理,都强烈地透析出德国民族“生和死同样神圣”的豁达的生死观。请看:

  “这儿躺着钟表匠汤姆·黑德的躯壳。他的钟已停摆。他将回到造物主那里,经彻底清洗修复后,再上好发条,将在另一个世界不紧不慢地走动。”

  “鞋匠扬·托米,一生没做什么大事,却做过上万双各式鞋子。他在天堂也不会歇手———他将免费为那里的芸芸众生制鞋补鞋。”

  生前他们都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,离开人世后仍选择继续为大众服务。这些墓志铭正是德国普通人一生勤勉又厚道的写照。

  “安息在此的堂·穆曼是个火车司机,技术不错,但一次散步时却被一头疯牛撞死了。要是当时他正开着火车,疯牛才不敢撞他呢!”几句话不仅将他的死因交代得清清楚楚,还透着少许玩世不恭。

  “他祖籍捷克,住在这儿已十年有余,他喝酒后只能说捷克话了,但骂人时一定用流利的德语。不过他帮过的人比他骂过的人多至少十倍。我们爱他,但不知他是否也爱我们。”显然墓志铭不像是他的亲人写的,但字里行间仍洋溢着对他的赞许。

  也有少数墓志铭是死者生前自写的,其中有的写得似乎很随意:

  “我进不了天堂,因为那儿没人提携我。”

  “我饭量如牛,我怕天堂里没种那么多麦子。”

  “我走了,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人还会牵挂我?”

  很幽默,是不是?但幽默中又带着几分无奈和酸楚,看得出他们在世时过得不够好。

  最让人伤心的是父母为夭折的孩子写的:

  “墓碑之下躺着我们的小天使。她不哭也不闹,只活了21天,花掉我们40块钱。我们将永远记得她。”

  孩子早早离去了,虽然伤悲,但她在世时从不折腾,也没有花掉多少钱,真是个好孩子啊———说的是大实话,可能还略带些粗俗之气,但能清晰地看到父母的拳拳爱心。

  “他来到这世上,四处看了一看,不太满意,就匆匆回去了。他只活了3岁。”

  这是典型的德国式幽默,用冷笑话自慰以解忧。

  最感人的墓志铭常常出现在夫妻合葬墓的墓碑上:

  “我们一辈子相敬如宾,在另一世界我们照样相亲相爱。羡慕我们吧!”

  “这可是最大的幸福:银丝满头、皱纹满面了依然爱得如同阳光般热烈!”

  语言很平实吧?可就是特感人。

  4

  生者的心灵驿站

  在德国文化中,陵园既是逝者安息的后花园,也是生者寻求精神寄托的心灵驿站。正因为如此,德国的陵园往往还专门开辟有餐馆、理发店和咖啡馆,而且还都不嫌不弃地直接以陵园之名命名。德国人认为,在理发店理发剃须美容之后,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和抖擞的精神去见先人,其实也是在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敬意。而在瞻仰之余,在心中还带着对死者浓浓的缅怀之情之时,品味一顿美餐或一杯浓浓香香的咖啡,既顺理成章,又为美事一桩。

  尽管可以委托专业人员代劳,不少德国家庭仍然选择定期亲自给亲人墓地的植物浇水、除虫、施肥、整枝、防冻以及清扫落叶,或在节日点亮红烛。这倒不是为节省一笔“代劳费”,而是他们往往将陵园视作与教堂类似的“精神家园”了。

  66岁退休工程师奥茨每周至少来双亲墓地一次,周日还常常带孩子过来。每次前来,他都会从缅怀故去的双亲中汲取精神力量,以至于认为尽管双亲已作古,但依然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炉,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巨大热量。还有的逝者家人,则选择在亲人墓前诉苦、忏悔、反省、报喜,此时此刻,生者和死者的灵魂便和谐地融为一体了。


www.jijar.cn
关于我们   |   联系我们
©版权所有   陕西九龙山骨灰墓园有限公司     陕ICP备10202178号 

地址:户县石井镇潭峪口村南 电话:029-84977777  84973103  84974740   邮箱:kefu@sxjls.com     技术支持:技佳软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