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又明(1886一1951),陕西泾阳王桥人。是陕西早期同盟会会员之一。幼年因家道贫寒,十二岁时在柏家村巨富柏森家中为小主人柏筱余做书僮。 1905年,井勿幕奉孙中山先生之命,由日本回陕,组织陕西同盟会;高即由井勿幕介绍加入同盟会,负责印刷宣传品、兼习制作、炸药和炸弹技术,成为陕西支部的骨干人物,当时陕西交通阻塞,革命党人要弄到军火很不容易。上海的同盟会组织,派精通制造、炸药,炸弹的革命党人温自强来陕,传授技术,高即随温学习。后来高又同王麟编先生赴上海精研制作方法。以后担任军政府军械官,组织力量制作武器。 19ll年武昌起义爆发,陕西军政府成立后,高又明在军政府任掌械官,组织力量武器,被誉为陕西革命党人中制造军火的首创者。靖国军时期高又明曾任陕西靖国军右翼军胡景翼部军械处长,于右任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时,高又先后担任总司令部军要处长、军械局局长等职。 1924年北京政变后,胡景翼组建国民军,并任国民军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。后又任河南军务督办。高又明在胡部历任兵工厂总经理,兵工局局长等职,是胡的得力助手。1925年好友胡景翼病逝,高又明由河南移居北京,后定居西安。杨虎城将军任陕西主席时,以其为辛亥革命时期的知名人士,聘为参议。 "九一八"事变后,高又明激于爱国热情,先后与友人集资创办"集成三酸厂"、"阿房宫电影院"、"西京百货公司",希图发展民族工、商、文化事业,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深表同情并予以支持。"西安事变"后,他支持女儿奔赴延安参加革命,抗日战争时期,他通过八路军办事处向边区政府多次捐赠医药等物资。 解放以后,高又明卧病在床,甘肃省省长邓宝珊、陕西副省长张凤翙等曾前往探视。 1951年5月(原书误为6月-编者)病逝,享年66岁。 孙中山先生书赠高又明的墨迹为横幅,上书大楷《博爱》二字,边款"又明先生属",下有"孙文"二字,并盖有"孙文之印"的明文图章。章太炎书赠的墨迹为双钩篆书对联,上联是"韩亡子房奋",下联为"秦帝鲁连耻",边款"书赠又明",章炳麟下盖图章二方,上为阳文"太炎",下为阴文"章炳麟章"。于右任书赠墨迹为草书"自由之战经年,革命成功尚远,太平乐府遍人间,呼唤中华运转。"边款"又明我兄法家正之,中吕醉高歌十首之一,追忆陕西靖国军及围城之役而作"下为"太平老人"(于右任晚年号)。胡景翼书墨迹为唐杜诗《寄杨州韩绰判官》:"青山隐隐水迢迢,秋尽江南草未凋,二十四桥明月夜,玉人何处教吹萧。"边款"又明兄正之",签名仅一"翼"字,下盖图章二方,上为阴文"胡景翼",下为阳文"励生"(胡景翼字)。 辛亥遗孀望百老人张彩珍女士逝世 2012年4月27日下午5时,96岁的张彩珍老人安详平静的逝世。 辛亥遗孀张彩珍女士追悼会暨遗体告别仪式4月29日上午9时在西安三兆殡仪馆举行,出席的有西安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刘殿昌先生,辛亥革命后裔(陕西)联谊会会长、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侄孙女于媛女士和副会长、秘书长李铠,以及张彩珍女士生前亲朋好友和她的家属等。 张彩珍,女,1916年9月17日生,陕西宁陕县人。1936年嫁给陕西辛亥革命先贤高又明,是全国目前仍健在存世的少数几位辛亥革命第一代遗孀之一。张彩珍老人现在还是辛亥革命后裔(陕西)联谊会名誉会长。 张彩珍老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国家经济建设时期,就响应政府号召购买了2700元的国家建设公债,捐助西安海伦中、小学500元办学,在极左思潮时期,她被不公正的戴上地主分子帽子,交群众监督劳动改造,张彩珍积极参加劳动改造,义务清扫街道、水站二十多年,经常早上五六点就起床清洁街道,没有任何报酬,文化大革命期间,更是受到冲击和迫害,遭受多次游街、抄家、批斗。 但张彩珍老人仍然对国家和政府始终抱着赤忱报国之心,张彩珍老人在1960年先后两次向国家捐献明朝龙泉高足碗、傅山草书立轴等珍贵历史文物共16件 ,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不菲的经济价值。 张彩珍的一生是坎坷的,传奇地的一生,虽年轻就守寡。却用她特有的坚强,过人的智慧,在逆境中用力地活着,含辛茹苦将子女五人抚养成人各有成就,抚养了几十个儿孙,关爱了几代人,现在都长大成人,生活在世界各地和祖国各地,一个瘦小纤弱的女性,内心是多么的坚毅,大爱洒向了人间。 张彩珍女士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。张彩珍女士安息!